2019年10月11日星期五

邝老五:穿过蓝色的蓝,骨头上生长羽毛




601125e0ly1g7hpkfndlsj23402c0u0y_副本.jpg
协奏曲系列1:昂扬之英雄  100X100cm  邝老五

我这批新创作的架上绘画作品
希望打破我自己在艺术探索中
可能或不可能的固定表现形式

古典音乐性元素潜入画中
颜色本具有的尊严与我直接反应
驯服颜料与把控意识流曲调的节点,确立内在的秩序井然

一块颜色跟着另一块颜色,并非草率为之
是这些古典音乐节奏与颜色交织后的画面留存
皆由我的心性而来
它们
互有所属
自有其内在的逻辑


601125e0ly1g7hpm7fjhvj23402c0x6q_副本.jpg
135
协奏曲系列2:庄严壮丽 80X80cm 邝老五

局部放大图

若从画面里能感受到心绪
皆是这些古典音乐带给我的觉知
在色彩的铺陈中流淌出音乐中所传达的
爱或悲伤以及诗意与沉郁



协奏曲系列3:活力之回旋 100X100cm 邝老五

当我动手在画布上施展的时候
与音乐曲调的潜意识融合
只能说是在心中初具模糊画作意象
甚至可以说是空白状态
只能在画的过程中
颜色以我自认为的情绪符码各就各位
抽象艺术绝对不是颜料的胡乱堆砌
它比具象艺术对颜色有更深一层的敬畏
你最好不要厚此薄彼每一块颜色
它比具象艺术中的颜色更具活力
更有野性
稍不留意
哪怕针尖大小的颜色也会影响整幅画面的视觉



乐章系列1:最后的进击 120X160cm 邝老五

非再现性的东西(抽象)
并不必然地劣于再现性的东西(具象)
我对具象空间权利的废除
确实有着我的野心
那就是在非具象(抽象)领域中
呈现比具象绘画更深更强的事物的质量面貌
我自认为是做到了这一点

抽象绘画为观者提供了更广阔
更精神化却能更多引发观众想象的经验连结
“弦外之音”的构筑远比再现性的事物“移植”更难
我这批作品完全可Ko诸多抽象艺术作品


乐章系列2:反抗暗影 160X120 邝老五

我追求每幅画作有不同的面貌
力图避免“熟能生巧”
警惕按部就班的思维惰性
每一幅皆有着自己痛苦的探索痕迹
但在最深处有不可动摇的“素朴”精神特质



乐章系列3:幽谷沉声 80X80cm 邝老五

感觉自己从某种束缚里放空了
这是一次对自己绘画探索的突破
绘画的音乐性力量给予我再次完整


601125e0ly1g7hpm0ci7zj23402c0x6q_副本.jpg
135
乐章系列4:漫游的倾听者 80X80com 邝老五

抽象艺术和古典音乐隐藏着"致幻"的能量
随着创作的进程
长时间听古典音乐
我不断传唤它们
有时仿佛在"幻听"状态里

与感觉的无法触及的源泉混杂在一起
不经意的就会在画布上传达之



601125e0ly1g7hpk13mp8j23402c04qr_副本.jpg
乐章系列5:沉静的抚慰 160X160cm 邝老五

浩瀚中
我究竟与颜色,音乐或其他相互颠倒
我可能从内部被淹没
又或是为了涌现被神秘力量给出了密码


乐章系列6:埋藏在冰封里的爱 100X100cm




601125e0ly1g7hpkcdn1jj23402c0npe_副本.jpg
局部放大图

乐章系列7:森林里的故事 100X100cm 邝老五

当有足够的空间感
我们才可更放松
才会开始明白
什么是那个神性世界
任何艺术家极力想得到的神性世界
当它发生
便没有挣扎



乐章系列8:山水微笑  160X160cm 邝老五

601125e0ly1g7hpk7hwbjj23402c04qq_副本.jpg
乐章系列9:世界是被羽毛包裹的壳 150X70cm 邝老五

岩巢艺术工作室出品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邝老五:我决定搬到一棵树上去写诗




翻出的记忆,沉默与静止状态中的一棵棵树在苏醒,它们和我创作出此件装置艺术作品有着隐秘的关系,我与这些在不同时空里的一棵树就有了自己的故事。



我决定搬到一棵树上去写诗 纪录片


SAM_6418_副本.jpg


IMG_7826_副本.jpg

IMG_7831_副本.jpg

IMG_7853_副本.jpg



一棵树与记忆之一

童年时期,离我家不远的一棵柏树是我家族的护佑,每当我患眼睛红肿,阿妈便会领着我来到这棵柏树下煨桑祭神,说是因为沾了不洁的东西,希望这棵树神保佑云云。神奇的是,第二天我的眼睛便开始好转。


一棵树与记忆之二

在阿坝县高原,夕阳落下,穿透云层缝隙的短暂时间,金黄阳光映照在一棵树和一处倒塌的民居土墙上,那棵树不高,披上了一层圣洁的光辉,就像一束火焰在燃烧。我被这惊心动魄的壮美所摄受,那棵树也成了我记忆深处最刻骨铭心的一棵树。


一棵树与记忆之三

大学毕业独自创作那段时间,我孤身前往敦煌莫高窟,为了节约开支,曾在莫高窟前一棵大白杨树下夜宿了半个多月。早上醒来,黄沙满身,抖落一地,每天都从容自得的进入洞窟观看临摹壁画。那时想象,如果我是这一棵树该多好,随着我的生长,在很长的时间段里,我可以观察莫高窟的兴衰变化。


一棵树与记忆之四

2010年,我去洛扎。在不丹国和藏地洛扎县接壤处的赛卡古托寺院内见有一棵巨大的树,树旁矗立着高达28米的九层色喀古托塔,我也有幸看见了寺院内年代久远的诸多牛皮制成的护法器具。塔器具完美一体。


一棵树与记忆之五


我也曾观察过宋庄潮白河河段中间的一棵树,春夏秋冬,这棵树有着不同的形态,但始终像是一匹正在奔跑的马。直到有一年春天,它再也没有露出绿意,我知道,它死了。

SAM_6431_副本.jpg

写到这里,我反而有些不确定了。本来我试图证明这棵树装置作品与我过去所见之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或者也没有。好在我完成了这件装置作品,从日常普通之物中找到了一点非常元素。这棵我已雕凿打磨过的树,它尖利的铁棘指向虚空,从它内部发出光来,它就在这里了。

SAM_6430_副本.jpg


(注)

 藏文:ལྗོན་པ་ཞིག་གི་སྟེང་དུ་འཛེགས་ནས་སྙན་ངག་བྲི་བར་བྱེད་པ།

英文:I decide to move to a tree to write poetry

中文:我决定搬到一棵树上去写诗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邝老五:印记,与哈尔滨有关的时光

IMG_7420_副本.jpg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我走过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时候 , 着脚下小方块石泛着青光 ,据说 ,有一米多深 ,深嵌地下 ,光滑的石头已被踩得锃亮 ,我开始有意关闭我的部分接收系统 ,交错于摩肩接踵的人群里,把自己置于近似无声的世界中穿流 ,仿佛脚下的有着幽光的青石就是一面历史的透视镜 ,此地 ,此城 ,我在彼此照面中就有了印记,相互激活



这样的彼此激活也只是我想象的 ,没有一个人可以准确定义描述一座城 ,不管是久居此城或者初来乍到者 ,在城市历史回音壁上的各种标记也只是权宜之计 ,即使是那些有着城市历史狂热考据癖的资深专家对城市的解读也只是对过去城市的一种幻想 ,复活了城市过往历史貌似幸福的样子 ,唤醒那看不见的城市风物也只是对心灵某种诗意的慰籍,徒留下一声叹息罢了

IMG_7410.JPG
哈尔滨剧院

但哈尔滨这座中国最北方的城市确实隐含着某种迥异的气息 ,混合着很多历史之风吹过的痕迹 ,是源于它的地理环境,还是与地缘政治有关?它的城市历史故事线索若细究 ,也隐约可触摸一些城市脉络 ,譬如它的城市街道命名就有些意味在其中

在其他城市较少以个人人名来命名城市和街道的国家 ,但在哈尔滨却看见了好些以人名来命名的街道 ,譬如 :兆麟街尚志街等 ,自然会反映出此城市的一段历史故事 ,街道名称的变迁也是城市历史风云的存证街道名称的组合充斥荒谬 ,翻来覆去的各种标记与轻烟一样飘渺

initpintu_副本.jpg

在真美照相馆处我停留下来这是一家从民国时期就开张的照相馆 ,到今天还在运营 ,我走了进去 ,问照相的小伙子:"还能不能拍张民国时期风貌的照片?"小伙子有些茫然也遗憾的告诉我,"现在已没有那样的服务项目了"

initpintu_副本-.jpg

哈尔滨城市街道两旁遗留着不同时期的建筑 ,它的建筑名和门牌标牌 ,若有若无的透露出俄罗斯"中东铁路"和民国时期及"满洲国"日占据时期交织的历史微光在当下 ,我惊异的发现 ,这里也少了在南方司空见惯的污染视觉的标语 ,这个城市是有些沉默,也许远离中枢有自得其乐的自在吧

在松花江边 ,树枝快已吐出嫩黄的绿叶 ,有些干冷 ,从炎热的南方来到最北方,我再次经历又一个的春天在藏家处 ,我也又见到了我的一些画作 ,像荒原中分离的孩子再回到视野之中 ,他们静静地展示在藏家的空间里与我再次对话

IMG_7395_副本.jpg
IMG_7492.JPG
藏家赵亮先生

IMG_7486.JPG

每一幅作品也都有自己的命运 ,这些画作带着我曾经创作时时光印记 ,再见有恍如隔世之感也像才刚刚落笔完成的样子一时我有些哽咽了

IMG_7396_副本2.jpg
IMG_7454.JPG
藏家孟伟女士

IMG_7407.JPG

感恩藏家如此善待我的作品 ,以及您们的慧眼识画 ,为这些画作提供如此通透的空间 ,更是为我这样既不在体制内,也不鸟文化艺术江湖的素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上的支持

601125e0gw1f7s0oe2zrfj20dw0hy0wx_副本_副本.jpg
IMG_7469.JPG



IMG_7475.JPG
赵亮先生藏

我知道,若追求纯粹的事物,需要莫大的力量和舍弃的勇气,我将承受被影子唤醒的虚荣与悲歌,也将承受时间简史里的跌宕与静谧.
IMG_7473_副本5.jpg
赵亮先生藏


IMG_7478_副本6.jpg
孟伟女士藏
IMG_7493_副本9.jpg

赵亮先生藏

601125e0gw1f5sj5q00lij20dc0re455_副本_副本.jpg
孟伟女士藏

印记与时间有关,与凝视空间相连,最重要的是此城此地藏家收藏了那段时间的创作时光.




2019年3月6日星期三

邝老五:叶永青抄袭风波中的“裸泳艺术大咖们“



若从上世纪“八五”思潮算起,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已行进了30多年了。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言,常感叹中国艺术圈世事变化无常,大浪淘沙后我们惊异的发现,木见几粒金子,倒是满地鸡毛。

近段时间,中国“艺术家”叶永青抄袭比利时同行克里斯蒂安·希尔文原创作品,首经国外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及克里斯蒂安·希尔文本人自媒体揭露后,转而在中国网络空间发酵,引发一些口水式讨论与道德批判,加上叶永青本人“鸵鸟埋头”般的回应,更是引发了艺术圈众多人士的谴责。

1F2C-htptaqf6963076.jpg
比利时媒体对叶永青(左)和希尔文(右)的作品进行了对比 网络图

扪心自问,中国是不是盛产山寨的大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艺术圈的抄袭之风不就是应了长久惯有的”大巫下小巫“的独胜秘诀么?

但神马原因造成”抄袭山寨风“倒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浅析。

一 是 “洼地文明”的本质所致,原创力匮乏。
二是“顺手牵羊不算偷”和“君子窃书不算偷”认知观念在中国人的深层精神意识结构里根深叶茂,认为理所当然并以此沾沾自喜。
三是“功利性”追求的“勾金夺银”速成万能法。
四是把原创、挪用、模仿与抄袭混为一谈,深陷“酱缸文化”而不自知。

艺术创作提倡原创。

人类历史发生史中,上帝也不可能兰花指一弹,大师就遍地涌现,但上帝亦自有美意,总会时不时的推出对人类文明各领域开创突破的天才人物。在艺术史上,真正具有原创能力,革新精神的艺术大家自然也不会多,更别说“强劲山寨风”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圈了。

从文明秩序输入演进史中,微小中国现当代艺术圈原创能力先天不足,差不多都是“舶来品”文化中的翻模复制,从所谓的“八五新潮”肇始,中国文化人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的消化了一些西方文化哲学著作,中国艺术家把这些观念以粗浅的形式以“中国化”的语言出场,自然是头重脚轻根底浅,眼疾手快抢符号。

   timg.jpg         timg (1).jpg
安迪•沃霍尔 波普作品1960 王广义”大批判“作品1990

王广义的此类形式作品当然算不上抄袭,但模仿却是板上钉钉。王广义的小机灵与原创精神毫无相干。与其说王广义运用波普艺术的观念成功处理了红色经验,不如说“文革批判图式“的改头换面。这样的模仿之作竟然被当之无愧地站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被推崇为中国波普艺术。

再谈谈挪用创作手法

挪用这种创作手法也是艺术家可资利用的,但它不是照搬或临摹。艺术史中那些经典,大众较熟悉的图像常被艺术家用解构的形式呈现,它隐含着原作的某些信息,表现的精神却与原作大异其趣,并生成了新的观念与意义。正是这种内在冲突与别开生面,让观看者心领神会,甚至有些挪用手法创作的作品较之原作更能深入人心。

27ece2bf9b1343eab0539841dee463da_th.png   fd167b7c02a84503838886fd8a12eff5_th_副本.jpg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莱蒙特创作的版画《帕里斯的评判》

莱蒙特版画作品的右下角画红线的局部里,画面里神的构图模式和人物造型,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表现出来的构图与人物动态是一致的,在马奈的画笔下,为这些人物穿上了服装,之前裸体的神表现成为完完全全的人,挑战了当时的审美观念,这样的挪用手法有效且比原作有力,显然观者对马奈的这幅作品更有深刻印象。

755cf58ec80d440a9e21d711beb62c49_副本.jpg   42ac3e87a9ea4d179bc90043d1fb9de3.jpeg
     塞尚《草地上的午餐》    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

在塞尚和毕加索版的《草地上的午餐》画作里,若细究,依稀也能辨别出在马奈和莱蒙特画作中隐含的一条线索,人物动态与构图模式互含相似性。但画作所表达传递的意义已呈各自风范。

76328e61cebc4c97b1648e4933582675_th.png    c219485d1086421692e1f85ede1006ba_th.png
  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十世》   培根 根据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十世》

培根挪用委拉斯贵支的画作形式,就我个人的阅画经验来判断,是比委拉斯贵之的原作更具张力和力透画背的意味。

挪用已有的图像再创作无可厚非,但这也可能触犯侵权的风险。特别是挪用同时代,同行的作品更要慎之又慎,譬如杰夫·昆斯雕塑作品《裸体》就被判剽窃抄袭了摄影师让·弗朗索瓦·博雷作品而输了官司。

1489981660436.jpg
  杰夫·昆斯雕塑作品《裸体》  让·弗朗索瓦·博雷摄影作品

挪用这套创作手法,从法律层面来说,皆有可能对专业知识版权构成侵害,是一条走钢丝的危险举动。艾未未的不少装置作品就在模仿与挪用甚至抄袭中玩火,若被原创者付诸法律行动,也是够喝一壶的了。

   4610b912c8fcc3ce68b7e9be9845d688d53f20c3.jpg    timg (2).jpg
   Vladimir Tatlin 建筑师   1920          艾未未作品  2007
“   第三国际纪念塔”的模型

毫无疑问,抄袭是无耻的行为。

文学中的文章段落剽窃抄袭还比较易于确认,但原作图像被抄袭指认却难。叶永青“抄袭事件”被网民轰下神坛,实属咎由自取,完全是恬不知耻的“裸抄袭”,有可能面临法律诉讼。


中国业已成名“艺术大咖”大多是“抄袭”的熟手,“顺手牵羊”与所谓的“拿来主义”被他们运用的得心应手,呈现一派抄国外同行,你抄袭我,我模仿你,抄的热火朝天,抄的难分彼此。
    601125e0ly1fn1dapge54j20dl0a8dk4.jpg 601125e0ly1fn1da4c4caj20tw0dwn14.jpg
        恩索尔 面具作品               曾梵志 面具作品1996
  (James Ensor 1860-1949)

U8596P1081DT20121116142819.jpg    U8596P1081DT20121116142755.jpg
斯蒂夫·温特 摄影《风雪之豹》曾梵志 油画《豹》

曾梵志被冠以”抄界大王“一点不为过,和叶永青八两半斤,实为画坛双殊,但此君的画作却屡创天价。在1949年已去世西方画家恩索尔,若看到曾梵志所创作“中国假面”作品话,叹服山寨抄袭能力之强,可能都会从坟墓里惊坐起来吧,投去一道鄙视的目光,深深的那种。单凭《风雪之豹》原作者若起诉曾梵志,可能会遭遇杰夫·昆斯抄袭摄影师图片,输了官司的同样结果。

搜狗截图19年03月01日1741_7.png  搜狗截图19年03月01日1740_5.png
 蔡国强 《收租院》威尼斯双年展 川美师生《收租院》雕塑

timg (3).jpg  03046299-f528-4fef-85c9-4a29b1ad0ba4.jpg
博伊斯 狼群 装置作品                蔡国强《撞墙》装置作品

“焰火师傅”蔡国强也是抄袭界高手,还把抄袭来的作品美其名曰为“撞墙”,这是撞墙么?是赤裸裸的抄袭。

601125e0ly4fts5h6th1uj208t0bc0tq.jpg    601125e0ly4fts5h70z80j20jc0f3gn0.jpg
  耿建翌 第二状态 油画 1987  方力钧  打哈欠的人 油画 1992

601125e0ly1fn1d844qckj20pe0zkgq7.jpg
每一幅露齿而笑的画作是由不同画者创作的跟风或抄袭

若论艺术圈的大头,笑脸,近似戴面具的绘画形式,唯有耿建翌在1987年首次创作出的“笑面”形象风格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因为这和早一点“痞子文学”崛起后的药效所致有关,在耿建翌的绘画图示下,那么,后来铺天盖地与此相似跟风,模仿抄袭的画作在独特艺术价值上意义不大。

嬉皮笑脸的图像符号泛滥成灾,宛若近亲结婚的畸形儿。曾经见到几幅更离谱的画作,不惜给老虎,阿猫阿狗画上两排大白牙,也嬉皮笑脸的笑抽过去了。

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现当代中国艺术家抄袭的作品了。

造成此等恶劣的抄袭之风,中国的艺术批评家是同气连枝的角儿,也是助纣为虐的一部分。
 
王林
叶永青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一位创造力极强的画家。其前趋思想和文人气质使他成为画坛‘新文人’,典型的知识分子型画家”。
黄燎原
鸟,笼子,蛋,垂钓,圈圈叉叉,条条框框。时间被打散,时间又重新被打回原形。
吕澎
叶永青本来就是个诗人,他从一开始就将诗意放进他的绘画里,并让其渗透在他所创造的图像里。
栗宪庭
一九九一年,叶(永青)涉足波普,他的《大招贴》以大字报、招贴栏的方式,把当代中国诸多流行符号混置同一空间,提示我们所处的多元文化混杂的时代特征,但作品中所有流行符号的处理,都保留了他惯用的才情式的绘画性,所以我在有些文章中称他的作品为《诗意的波普》。
殷双喜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叶永青艺术创作的两个方面,以《大招贴》为代表的工作室大型作品,是具有开放性的对中国社会与历史的提问和含蓄批判,展开的是艺术家对民族根性与心理状态的思考。
朱其
叶永青在89年现代艺术大展之后,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一种自由的“娱乐性”,鸟、鸟笼、烟斗、卡通人脸、明清的储物柜、明信片、旧照片、金钱豹、拆口的信封、老树、汽车自由的出现组合在画面中,就像是一种邮票拼贴组合。那批画像是一种“经验的填格子游戏”,又像是一个装填着诗意的格子抽屉。从这一时刻起,叶永青开始进入了一种“涂鸦的自由”。

 
批评家对叶永青作品的赞誉

很好笑的是一但某类作品风格确立能卖钱后,绝对有一大帮艺术家不约而同的选择和创作这类风格的艺术作品,美誉为“先锋”和“前卫”。我们往往看到十几个批评家对一个艺术家不吝厚爱、不惜笔墨的大加赞赏。

叶永青抄袭事件的现象,大咔艺术家与批评家现今已成为即得利益集团圈子里不可或缺的一环,被他们奉为神话的很多当代艺术作品正在遭遇信誉危机。需要反思的是艺术家,艺术批评家,需要惩治艺术生态圈的腐败和推波助澜的资本疯狂,以及建构原创力匮乏的文化机制。

微信三天投票结果:
601125e0ly1g0ta4h7bpkj20u30qo0v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