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7日星期一

邝老五:我所寻者近了­­----狂人博伊斯



邝老五:我所寻者近了­­----狂人博伊斯

我是在现场看到了博伊斯的大型装置长条石的时候,脑海里窜出的形象竟是高原上“豹子圈”的长条石的记忆,脑中储存的长条石信息,不可思议与博伊斯在此间的长条石型态的彼此粘合,在联想中完成了某种理解逻辑上的自洽。

 IMG_5937_副本.jpg
 装置  二十世纪的终结  博伊斯

先从“豹子圈”说起,它其实是“羊圈”,专门用来关羊群的。

但在我们寨子,习惯上大家都称呼这羊圈为“豹子圈”,感觉特来劲儿!

  
“你看见这石头垒起的墙,全是长条石.它是用来关羊子的,也能关不少羊,我们把羊关在里面是放心的”偌布阿爷的语调平缓。

“有只豹子,可恶的豹子,它吃掉了太多的羊,到处都是羊子的残肢断臂,血淋淋的”

他指着羊圈边的一小石屋说:“这石屋就是专门为对付豹子修的,这石孔孔眼所指的地方正对着羊圈,等豹子来吃羊的时候,可用猎枪吓走它或打死它。”

“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儿?”我问到。阿爷说:“那是我小时候的事,寨子东头那家门楣上,挂着十多只熊头盖骨的丹增老猎人,就是修这石屋的主人,里面关的也是他的羊群。”

“是不是打死豹子了?”“打死了,不过,丹增阿爷的脸皮也被豹子抓下了一半,迎风就流泪,流了一辈子的泪。”

算起来,这故事差不多过去了大半个多个世纪。“豹子圈”已是废弃了的,早也用不着关羊群了。


很多次我赶羊群经过此地时,羊群突地四散跑开,恐惧也会代代相传。“豹子圈”实至名归。


若是因为我看见了博伊斯长条石的装置作品而诱发了我的关联性回忆,那么,我自然也会联想到博伊斯众多作品中所采用的材料,如动物脂肪,狼,兔子,蜂蜜等,而他的观念生成创作视角也非常庞杂。他的引人注目的现场行为艺术,在演绎过程中,试图与观众在某种“共振”中建立联系,能与艺术家的作品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进入另一个维度。我也总能隐约的感知到博伊斯在对物(材料)的所用对其中信息的提炼小心而谨慎。它们不仅是物质性的材料,而是具有象征意义,宗教意义,灵性维度的生灵。就像巫师的场,只能用感受和意象来体会它们,而头脑中太强的客观逻辑只会使它们从中溜走。


IMG_5940_副本.jpg
装置  二十世纪的终结(局部)  博伊斯

博伊斯的长条石装置被他命名为《二十世纪的终结》,这可能是博伊斯对二十世纪的隐喻和关联,石头的沉重与冷漠与世界不断被人类自身制造狂热乌托邦形成的差别,相悖的指称横陈于此。二战期间作为经历多次空战的驾驶战机的一名军人,他在一次空战后被对手击落受重伤,他幸运的被鞑靼人用毛毡与动物脂肪救活。(也有人出书质疑他的这段经历)。

人类社会宛若“羊”与“豹子”长条石屋所塑造的模型,在这空间里彼此的伤害与杀戮会永续,博伊斯是“羔羊”或是“豹子”可能与他所处的境遇有关,任何条件的改变,转换就会生成,博伊斯所创作的作品里的“黑洞”现象,阐释者莫衷一是,可能正是他作品某种玄奇之处,阐释者往往无能为力。

把博伊斯这件作品的冷静与巨大沉默若关联到二十世纪的人类史,倒也透露出一股狠劲与灰度下的忧伤。


 1451872398410153.jpg
装置  油脂椅  博伊斯


一只狼
一个人
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共同生活三天。
博伊斯在1974年在美国实施了这件行为艺术作品。


1451872336952212.jpg
行为  美国爱我,我爱美国  博伊斯

狼被印第安土著视为神,白人占领者却把狼视为恶兽。博伊斯若是有意味的通过此种行为表演模式来映射印第安土著与白人占领者历史的话,“浪漫化”的嵌入显得避重就轻了。谁能看出他将这次行为艺术视为对白人错误行为的赎罪和弥补?即使博伊斯本人这样阐释这件作品,在沉重的历史面前,艺术家的介入反而弱化了需正视历史的罪与罚,成了消费苦难的某种机巧行为。尽管如此,在实施完这件行为艺术作品后,博伊斯不出所料的遭遇了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攻伐。

博伊斯的更早的一件行为艺术作品也是与动物有关,不过却是一只死去了的兔子。


5f5cc10eg930536a2acad&690.jpg
行为 向一只死兔子解释图像 博伊斯

他头上涂满蜂蜜,盖上金箔,右脚绑上铁板,左脚则是毛毡板。他怀抱里的那只死兔子,被他轻轻抚摸,偶尔低声悄语,绕画廊而行,向死兔子解释挂在墙上的他的绘画。

超度兔子?唤醒图像?死亡回转等等?在近似荒诞的场景中聚拢了充满迷惑的诸多信息发散,仿佛又能感受到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

他的“写黑板”作品,想象与未知连结。人类受教育大多在格式化的黑板书写这样形式中,获得思想与教育,并改变着人的认知观念。


IMG_5993_副本.jpg
装置 写黑板  博伊斯

博伊斯有着不可思议的借物来达成理解事物(或不理解)正反指向的天才般的创造力,他把控着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某种表演方式又不说破事物本身的某种节制,在场者被他巨大的能量裹挟,在晦涩之中频现微光。仁慈与救赎的召唤与人类文明之间脆弱的关系。创造这样的场所与不断生出的神话,艺术的秘密不重要了,他本人就是秘密,亦是祭师!



IMG_5679_副本.jpg
 博伊斯作品

神话之所以被流传,是世界本身的需要。没有事物是能经得起推敲的,但有些人有些事物有些作品就站立在哪儿,他给我们的启迪远超要怎么去评价他的作品。我曾阅读他的一传记《狂人博伊斯》。每读完一页就撕掉后抛出火车的车窗外,那一次坐火车的有事可干的行为,至今令我津津有味。

 IMG_5970_副本.jpg
装置  油脂材料  博伊斯

IMG_5984_副本.jpg
装置  毛毡  博伊斯
这次来到柏林,我所见的博伊斯作品有些落寞的陈列在豪华的展览场地里。博伊斯逝世于1986,当博伊斯离开此世界后,他的作品也减弱了一些气场,没有了博伊斯在场时的能燃烧空气的能量,想必这是一种遗憾。但对于我来说,连续三天去观看了博伊斯的作品,这是属于我的秘密仪式,我完成了它。


我所寻者近了——狂人博伊斯


IMG_5995_副本_副本.jpg
邝老五 2018.8.24于德国柏林

2018年8月16日星期四

邝老五:我所寻者近了——尼采


邝老五:我所寻者近了——尼采


!你来这里了?”
是的.”
我有些急促的回答,
白晃晃的阳光缠绕着一切,寻找着问我话的人.周围空无一人.

口干舌燥,我步行了很长的距离,脚上已起了泡,锥心的疼痛竟有些莫名其妙的惬意.
我就这样默默的站立在尼采的墓地前,采了一把野花献给您!

尼采墓地

这是我的一次回访,履行曾经对自己的愿望.

或承诺
对你我皆成千金

我来到了尼采的墓地前,这里的一切使我想起过去,再次看到了过去已消逝了的时间与地点,一种折叠亦或是展开.



在西藏罗扎与不丹交界处,赛卡古托寺山上,卓沃隆寺山洞里的一滴泉水掉落了,我竟在万里之外尼采墓地前听见了.那个光滑异常的洞窟是大成就者米拉日巴坐出来的,哈达布满了苦修者洞窟外的山坡,像雪一样的瀑布.那甘甜的泉水啊,把饥渴者给喂饱了?



2011年的某个冬日寒夜.
我邀请尼采,来我居住的在拉萨色拉寺山上的山洞中与我论道,酥油灯光亮溢满山洞,半瓶青稞酒彻底驱逐了我与尼采的人性,太人性的”,那一夜,山下拉萨城被烟花笼罩,寂寞的开放.

1330075884351.png
色拉乌孜山洞里与尼采"对话"

又譬如08年在北京的798时态空间,我为何要实施一件与尼采有关的行为艺术作品,竟然想不起动因了?但这件作品确实存在过,用一把梳子梳理尼采的著作,并且又是英文版的.难道那把匕首是刺向北京文艺圈名利场上伪善面孔?亦或是刺向自己的一片虚无?这也许真不重要,存在的东西才会消失.在生命的幻像中,尼采确实影响了我,是我生命中的过客.

照片 076_副本.jpg
 行为  梳理尼采  邝老五  2008  798时态空间

这都是我的如是说,是生生不息的互为投射.成了我需要实践的一次回访,来到了尼采的墓地前.这也不是我的遐思,我以为的交流不过是自我意淫与游戏他人的一种活性状态.尼采躺在地下,我可以自由的以自己的方式与偶像的黄昏交谈,!我这个人!

IMG_5368_副本.jpg
在尼采墓地前   2018.8.13

米拉日巴,尼采与我构筑的剧场容不得出现半点差错.稍有差池,零零碎碎的东西会压迫我不能呼吸,剧场本来应该设计成空无,应该给煞有介事者留出一条裂缝.尼采墓地周围树叶声响就是瓦格纳的音乐.我的旅行箱被狂风吹到在尼采墓地前发出的声音就是我在此地留下的痕迹.米拉日巴正从空中飞过.

荒凉
顿悟之荒凉
可又有几人会与荒凉为伍?那匹都灵的老马,鞭子是他的最爱,身上的鞭痕是被虐的荣光.瘦骨嶙峋的米拉日巴托钵的碗被人摔碎,我穿过的荆棘未见鲜花.道德群众们又投来虚情假意的怜悯与喝彩,悲剧的诞生与身后的荣耀皆成人类自以为是的注解.说了也白说和没有人懂才是真相.

我所寻者近了(尼采)

我其实是走过了太远,又得折返.

尼采的出生地在接近莱比锡的洛肯小镇,寂静的地方,指示牌毫不起眼.

有一碎石铺成的小径尽头伫立着一栋老屋,房子的周围是老树,房后就是尼采的墓地,孤寂者就在地下.树叶们好吵,把阳光劈成了碎片.


 尼采出生时的房屋

我离开尼采墓地,等待巴士的那段时间,有着尼采胡须般的一老头径直向我走来,嘴里嘟哝了两句离开了,又一少女踩着野草野花消逝在那座尼采家老屋的拐角处.

我所寻者近了,却又远了.




德累斯顿


每个人心中的德累斯顿是不一样的,像我这样的匆匆过客更是如此.在那里驻足的两天,我相信我的直觉,她是看得见也看不见的城市,没有一个人可以准确描述这座城市,即使是本地人.

但就是在这不经意的一瞥,城市已有的厚度和过去历史的遭际宛如微光,逐渐亮堂起来,我初来,我观看,我离开,我回忆,德累斯顿也就在我脑海里有多种样貌和我确定的感觉一样,想要的答案不动声色的散布在城市空间形态里.

一栋墙面上的大型壁画突兀的钻进我的眼眸,一看就是社会主义现实题材内容.我的问题油然而生,很快的联想到了德国过去的一段历史,果不其然,这里亦曾经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座城市,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和老大哥一样,热火朝天的干革命.此幅大型壁画仿佛就是一段此城历史线束存证一样,你不能视若无睹.


但这绝不是德累斯顿这座老城形象的代表,也不能轻易抹去,她有那么些怪异的气息和虚假而正常的复合体.城市也有迷失的历史,传奇就会在此中生成,历史造成的裂痕至今也潜藏在东西德人的意识深处,隐藏着欲望与反面的恐惧.

德累斯顿的城市荣光与堕落就是在绵长历史中犬牙交错的拉锯战中不断被书写陈述.

萨克森首府  德累斯顿

那些过去古老的侯爵与国王在征服与被统治中利用手中的权力制造着迥异面貌的城市梦想,大火,战争不断的摧毁又重建,荒谬与秘密充斥其中.那一段的指称只能是德累斯顿那一段的面貌.

二战被轰炸后在艺术家画笔下的德累斯顿

对于我这样的旅人来说,德累斯顿历史上的这个人物必须说说,他就是号称强者的奥古斯特及家族.他在德累斯顿建成了不少的世界级建筑,特别是他身体力行的收集了不少重要的艺术珍品,这一富有前瞻性的思想与举动也给后来者权力者种植了收藏艺术作品的种子,使德累斯顿成为文化名都,对于每一个个体旅者而言,你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是这座城市与自己有了某种特殊联系的一瞬间,意义也就此展开.

强者奥古斯特萨克森选帝侯及波兰国王

这次很幸运的观看了从15世纪到当下的诸多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对我的冲击前所未有,这就是我与此地的殊胜之缘!闲话不多说了,我贴出一些来,与大家共赏.



我是从高原荒野下来的人,我渴望看到一座梦中的城市,德累斯顿无疑是位列其中的.









我穿行于德累斯顿城,那个靠在城墙边打盹的老人,那个在行色匆匆行人中矗立不动的青年,教堂里祈祷的人群,传来的悠扬钟声,满地找食不怕生人的麻雀,街道两旁悠然自得的餐饮席位,是这座城池的全部?我的漫游毫无目的,邂逅与生起当下点滴可能都与德累斯顿的城市气息有了交集与排斥,是只属于自己的漫谈,没有一座城是可以被准确定义.










过易北河的桥上,排外的标语与符号醒目的立在那里,风也会左右一座城市的.



我和杨佩老师在一餐饮店吃晚餐的时候,我抬头一看,在城堡上空,在黑夜里成群自由飞行的鸽子可能才是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吧.


杨佩老师与我在教堂广场